徐允恭再次传达了朱允炆的意思,可以让朱棣的三个儿子进宫代为吊孝,朱棣自然知道是想用孩子们作为人质,于是将高炽等人叫进来,传达了吊孝的意思,朱高炽立刻表示心甘情愿,也会将朱棣的心意传达给皇爷爷。朱棣心中动容,安抚朱高炽进京之后可能会得到皇帝的照拂,说不定会多留下几个月,朱高炽自然心领神会,但却依然表示愿意。朱棣原路返回,徐妙云看见几个孩子没有跟着回来就心中明白,世子妃因担忧过度而一病不起,徐妙云从旁照顾。姚广孝将朱允炆登基之后干过的事情都理了一遍,首先是追封了朱标,又让黄子澄和齐泰共参与国事。朱棣知道这是朱允炆掩人耳目,实际上朱元璋要求过不许再立丞相,否则百官可以联合弹劾斩立决,因此朱允炆才这么做。朱棣也不满朱元璋才离开不足一月,朱允炆就迫不及待的要改新政。姚广孝说出了对朱棣更加不利的仙王遗诏,让天下兵马都归朝廷节制,诸王只可调动护卫兵马,北平周围的兵马十几万,现在朱棣都无法调动,也只能调动府中的护卫。朱棣不相信这是朱元璋的意思,姚广孝却告诉朱棣,现在无论真假,现在这只是朱允炆做出的第一步,接下来就是要消灭藩王,朱棣这才恍然大悟。方孝孺建议削藩,徐允恭慌忙表示反对,但朱棣却表示削藩已经势在必行,现在要召集近臣商议的是如何削藩,什么时间削藩,先削谁,徐允恭知道自己无法阻拦只得作罢。首先朱允炆就从五叔周王开始,同时也命令李景隆出发,消息很快传到了徐允恭这里,起初认为李景隆是去了北平,但是徐允恭根据李景隆出发的方向,可以肯定他不是去了北平,而是去了开封,这才知道目标是周王。姚广孝和朱棣这边也知道最凶险的第一关算是躲过去了,朱棣写了一份奏表给姚广孝看,姚广孝对这个奏表称赞有加,可朱棣知道只是拖延了时间而已。姚广孝认为朱棣做得很好,朱家也的确有几个不争气的儿孙,趁此机会也可以真的处置几个亲王,比如周王这样的。但如果继续削藩下去,全天下都能看见朱棣的冤屈了。朱棣的奏章被当众阅读呈现给了朱允炆,朱允炆看着奏章默不作声,但这份奏表却让铁铉和夏元吉都心中佩服,没想到一个武将出身的朱棣,竟然写得一手好文章,两人都期待朱棣能幸免于难,也认为朱棣字里行间说的都是理。处置了周王之后,下一个就是十八王爷和十三王爷,还有七王爷,几个王爷在狱中大肆哭泣,恳求饶了他们,连续削藩四个亲王的朱允炆让朱棣非常不满,姚广孝安抚朱棣,目前被削藩的都是有过错的,而朱棣现在并无过错。此时,徐妙云来到,给了朱棣一个书信,徐妙云责怪朱棣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姚广孝看情形不对慌忙离开了。朱允炆让人议十二的擅自发放宝钞的罪行,却并不想伤害十二的性命,当得知盛庸已经过去了,就赶紧让人去告诉盛庸,对十二皇子要从宽处理,因为他们自小关系就好,但当盛庸赶到的时候十二王爷的府中燃烧着熊熊大火,十二带着自己的王妃一起自焚在了宫中,两人在烈火中相拥而亡。盛庸赶到时候已经晚了一步,只能跪地懊悔,得知情况的朱允炆心中难过,怒斥齐泰等人逼死了十二,方孝孺冷静提出要让商议十二的罪行,毕竟朝廷的体面最要紧。朱允炆虽然答应了方孝孺的请求,但是却心中难过,看到过去一起读书玩耍的地方,朱允炆伤心落泪。朱棣得知情况之后异常愤怒,命人调护卫来守卫王府,由于伤心过度,朱棣一口鲜血喷洒而出。随后满脸污垢的朱棣来到大街上,见到百姓的东西抢过来就撒了一地,气得大家都追着朱棣打,张玉带人赶过来,看到如此状态的朱棣,张玉心中难过,哄着朱棣回去王府。齐泰和黄子澄也觉得朱棣并未生病,可能是心病,但是百姓们却不这么认为,因为朱棣军功赫赫,加上十二自焚,百姓和朝中官员都为朱棣和十二不平,尤其是燕王。因此现在想要动燕王已经不可能了。铁铉上朝的时候特意为燕王上奏,也希望对诸王不要一视同仁,如果犯法,可以给警告或者处分,按照次数来定夺,如果没有错不当责罚。夏元吉也站出来附议了铁铉的奏表,随后又走出不少官员附议,朱允炆脸色越来越难看。朱允炆下朝之后,就让黄子澄传旨,对铁铉现在的职务,升职外放,明升暗降。但是黄子澄和方孝孺都认为铁铉是正直无私的好官,可是齐泰认为铁铉就是公开维护燕王,如此就更应该处罚。徐妙云特意养了很多的鹅,让外面的人都知道,燕王府随时准备迎接被抄家,这样还能为将来的孩子们弄点粮食吃,外界对此的议论也比较大。实际上,燕王却已经开始秘密锻造武器。朝廷派了官员来看朱棣,朱棣和鹅同吃同住,房间里凌乱不堪,朱棣裹着被子守着火炉,俨然就是一副傻子的样子。徐妙云只好接见了朝廷来的官员,将朱棣两个月的脉案交给了他们,不管是如何处置都随着他们去了,徐妙云表示也写好了奏表,希望朱元璋能将朱高炽三个人放回来照顾父亲,并且让其中的张大人带回去给朱允炆。夏元吉送铁铉出发,城门口两人吃了两碗面,夏元吉不明白为何朱允炆本来要让夏元吉去浙江,却临时改道了山东,铁铉微微一笑,却并未直接回答,称临行前去辞别朱允炆,劝说他让朱棣回来养病,朱棣答应了,但却表示缓缓再说。